輕型搜救/救援方法

搜索與救援行動

搜索與救援評估

在開始搜索和救援失蹤或受傷的人之前,先評估勢。

1
 蒐集事實
  • 現在是一天內的什麼時段,或是一週內的哪一天,是否會影響搜救?(平日或假日?白天或晚上?)
  • 天氣狀況會影響安全嗎?(例如晴天或雨天)
  • 天氣狀況會影響搜救任務嗎?(例如雨天)
  • 現場涉及什麼類型的結構/建築物/地形?
  • 建築物是否有人使用? 有人受到影響嗎? 是否有任何特殊注意事項?(例如辦公大樓、百貨商場、大賣場、住宅;如需要協助才能離開的人)
  • 現場有危險物質嗎?(例如異味、氣體、瓦斯、電、火)
  • 是否可能涉及其他類型的危害?
2
評估並傳達損害情況
  • 評估結構,先初步繞外圍一圈。 檢查並聆聽危險的徵兆:這些危險是否超出你和後盾小隊的能力?
3
考量各種可能性 (風險)
  • 情況是否穩定?(例如二次倒塌)
  • 是否有可能發生更多影響人身安全的災害?(例如餘震)
4
評估自己的情況 (心理及能力)
  • 你或周遭有什麼設備可以幫助搜救?
  • 是否有其他可用資源能幫助搜救行動? 
5
確定優先順序
  • 搜救是否能安全進行?
  • 搜救是主要優先事項嗎?
  • 目前還有其他更緊迫的需求嗎?
6
做出決定
  • 如何運用資源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7
制定行動計畫
  • 規劃人員和資源運用
8
採取行動
  • 執行計劃
9
評估進度
  • 問題的範圍是否有變?
  • 是否產生新的安全風險?
  • 是否有更多可用資源?或是否有任何資源變得無法使用?  

搜索的方法

外部搜索

在進行地毯式 ( hands-and-knees ) 搜索時,不論範圍大小,通常會以網格方式進行。

  • 在搜索範圍內劃出網格,起始點會設在網格某一側。
圖說
  • 根據能見度和瓦礫來決定搜索者之間的距離。 搜索者必須能和兩側搜索者保持視線和語音的互動。 搜索區域也必須與兩側的搜索區域重疊。
  • 在整個搜索範圍中以直線方式進行。
  • 標記,並記錄已搜索完畢的區域。

內部搜索

  • 規劃系統性的搜索方式。例如從下而上/從上而下(多樓層建物),或從右牆/左牆開始(單樓層建物)
  • 逆時針方式移動來通過房間。    
    • 檢查每一面牆、地板和天花板的損壞情況。
    • 檢查每個生還者可能尋求庇護的空間(例如:桌子下面、櫃子裡面、浴缸裡、床底下、衣櫥裡)。
 
  • 進入每個空間或房間時,呼喚生還者,讓他們知道有人來搜救。
  • 傾聽回應——聲音、敲擊聲、動作。
  • 詢問能回應的生還者,請他們提供更多資訊(關於建築物、其他可能被困的人等)。
  • 當生還者的位置被遮蔽時,進行三角測量:三名救援人員在該區域周圍形成一個三角形,並將手電筒對準該區域。
  • 你面對的生還者很可能還在驚嚇中或感到十分困惑。
  • 標記並記錄搜索過的房間。
  • 不論是被帶出的生還者/罹難者或仍受困的生還者/罹難者,請都保留完整紀錄。

搜索標記

進入搜索區域時

標記已完成搜索的區域,以便快速識別。
  • 在門旁邊做一個標記,表示你正要進入這個空間。
  • 畫上一個反斜線,並在「 9 點鐘方向」位置,寫上你的組織或組織 ID。
  • 在「 12 點鐘方向」位置,寫上進入的日期和時間。
  • 不要標記在門上或門打開會遮蔽的牆上,因為資訊很可能會被門遮住。

離開搜索區域時

  • 畫一條斜線形成一個“ X ”(組織或組織 ID 位於 9 點鐘位置)。
  • 在 12 點鐘位置寫上離開的時間。

3 點鐘位置

  • 寫上建物中已搜索的區域,以及任何與危害相關的資訊。

6 點鐘位置

  • 寫上在這個搜索區域中找到的生還者資訊
    • “ L ”代表生還者
    • “ D ”代表罹難者
  • 建築物正面的搜索標記包含受困者總數
  • 建築物內的搜索標記,僅包含特定搜索區域的受困者總數。
  • 指明生還者和罹難者被救出的位置

救援方法

救援的三個主要關鍵

  1. 移動物體和瓦礫(透過槓桿原理和穩定移除技巧),協助生還者脫困,並營造安全的救援環境。
  2. 評估生還者是否有呼吸道阻塞、大出血和休克。如需更多資訊,請跳到「創傷處置」頁面。
  3. 儘快安全的將生還者帶離現場。

救援注意事項

採用預防措施,能降低風險,且擴大救援工作成效。

了解自己的限制/上限

  • 感受並尊重你身體和心理的限制。
  • 吃、喝、休息,來獲得能量和專注力。

遵循既定的安全程序

  • 使用和穿戴合適的防護設備
  • 兩人一組
  • 輕度受損建築物裡,評估和治療生還者。
  • 中度受損建築物裡,評估生還者並帶離現場。
  • 切勿進入不穩定的結構
  • 舉起物體時,首先彎曲膝蓋,保持背部挺直,利用雙腿力量站起。
  • 將需要搬運的物品靠近身體
  • 只舉起和搬運能力所及的物品

救援程序

行動與程序

程序 行動
1 評估現場
2 辨識如何及在何處舉起重物和穩定疊木,並決定如何將倖存者從瓦礫下移出。
3 收集舉起重物/穩定移除所需的物品。如:槓桿、支點、支撐塊和墊片/楔子。
4 在舉起重物前,使用支撐物來穩定物體。
5 在舉起重物前,先分散放置支撐物在周遭,以便隨時取用。
6 準備舉起重物:在預先決定好的位置組裝槓桿和支點。
7 指派一名團隊成員從旁監控,一有機會就儘快移出生還者。
8 利用槓桿和支點的槓桿原理優勢來舉起重物
9 舉起物體的當下,依據需求來增加支撐物,一次加一層。
10 當舉起的物體支撐良好且穩定時,可移除槓桿和支點。
11 移出生還者。
如果你必須清除瓦礫以找到生還者,請使用人力接龍,將瓦礫從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
12 再次舉起重物並開始移除支撐物,反向實施穩定移除的過程。
13 將物體慢慢放回地面。 除非必須立即撤離,否則應將重物放回原先穩定的位置。
14 在你離開現場前,收集所有起重/支撐物品,以便在其他任務中重複使用。

搜索與救援的安全規則

安全規則與搜救指南

搜救的安全規則
必須遵守所有搜救安全規則。
造成救援人員死亡的兩大主因:
  1. 迷失方向
  2. 二次倒塌
搜救指南

與夥伴一起救援

  • 成功的搜救取決於團隊合作

注意各種危害

  • 如發現以下情況,切勿嘗試搜索該區域:水位上升或有掉落電線、天然氣外洩、危險物質洩漏、牆壁或地板倒塌等。

使用防護設備

  • 戴上手套和頭盔來保護雙手和頭部
  • 戴防塵口罩來過濾有害物質
  • 如果現場發現危險物質,疏散到上風位置,並通知專業救援人員。

有用的後備團隊支援

  • 讓團隊輪流工作以防止疲勞
  • 讓團隊喝水,並定期進食,以保持精力充沛。

槓桿和疊木

槓桿

槓桿適用於舉起沉重的瓦礫

  • 在需要移動的殘骸/障礙物插入槓桿,並在其下方放置一個靜止物體作為支點(中心點)。
  • 槓桿和支點必須與被舉起物的邊緣垂直( 90 度)。
  • 當槓桿往下壓過支點時,槓桿的另一端將舉起物體。

疊木

疊木用於支撐被槓桿撐起的物體(例如木條)。

使用長度一致的各種材料(例如木板、輪胎、結構碎片),成對排列,以形成穩定的矩形框架。
 

井字型疊木步驟

步驟 1
在倒塌牆面兩端,放置兩塊相互平行的木條。
步驟 2
再拿兩塊木條,以轉 90 度的方式,擺放在原本的兩塊平行木條上,形成一個「井」字。
步驟 3
繼續增加堆疊的木頭,每層都轉 90 度交錯堆疊。

疊木指南

疊木指南

  • 請確保欲舉起的物體是穩定的(不會一舉起就往側邊翻落)。
  • 可使用墊片墊高/調整物體的角度,避免過於傾斜。
  • 當物體被舉起時,依據需求,在已建立的井字型疊木上增加疊木。
  • 疊木的高度,不要超過所用木材長度的三倍。
  • 能有越多交叉點來支撐負載越好。
    • 一個使用“ 4 x 4 ”( 100 mm x 100 mm)枕木搭起的井字型疊木,每個交叉點可承重 6,000 磅(約 2,721 公斤)。
    • 一個 2 x 2(一層兩根木頭)的“ 4 x 4 ”枕木井字型疊木,將有四個交叉點,承重力為 24,000 磅(約 10,880 公斤)。 一個 3 x 3(一層三根木頭)的井字型疊木,承重力可達 54,000 磅(約 24,500 公斤)。
  • 須利用疊木作為支點時:
    • 如果你使用 4x4、2x4 和 1x4 井字型疊木來構建支點箱,請維持將“ 4 x 4 ”(最厚的)作為槓桿的頂層。
請注意:進行槓桿和疊木時,需要逐步漸進。抬起三公分,就疊木三公分。
 
成員組成與工作分配
成員在疊木與槓桿操作時,應以受困者為基準點,儘可能在指定位置上進行操作。
  1. 指揮官:在倒塌物正前方,不影響救援人員操作的狀態下,觀察操作過程。
  2. 槓桿手:在倒塌物前緣定位支點,使用槓桿原理舉起倒塌物,控制重物高度,以利疊木手置入疊木創造空間。
  3. 疊木手( 2 人):在倒塌物兩側,當牆壁被槓桿舉起時,立刻放置疊木,進行疊木操作,以搭建穩固平臺、創造空間。
  4. 醫療/生還者搬運手:在最靠近生還者頭部的疊木手旁。注意生還者的狀態,適時拖出生還者。
  5. 若有多餘人力,應設置安全人員:注意操作環境,確保所有人安全。若無,可由指揮官擔任此工作。

脫困方法

脫困方法

移出生還者的方法:

  1. 自行脫困或協助脫困
  2. 搬運和拖曳

根據以下因素選擇救援方法:

  • 現場環境的整體穩定度
  • 可用的救援人員數量
  • 救援人員的體力和能力
  • 生還者的狀況或能力

如遇到身障生還者,在救援前先詢問注意事項。 可能需要由急救人員或醫療專業人員來移動和救援身障生還者。

自行脫困

讓能夠行走的生還者自行脫困。 獲救的生還者有可能身體虛弱或受傷,可能需要幫助才能離開現場。

搬運和拖曳

僅在確認生還者沒有脊椎或閉鎖性頭部傷害時,才使用搬運和拖曳的方法。

如果生還者疑似有脊椎或閉鎖性頭部損傷:

  • 搬運時,使用背板(例如:門、桌子)來固定其脊椎。
  • 團隊合作協調搬運過程
  • 讓生還者脊椎保持筆直
 
小警告
在安全和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不要使用搬運和拖曳的方法,移出閉鎖性頭部損傷或脊椎受傷的生還者。

搬運方法

一人救援時

以手臂搬運

如果你的力量夠大,且生還者身材嬌小:

  1. 伸手繞過他的背部和膝蓋下方。
  2. 抬起對方時保持背部挺直,並運用雙腿的力量。
以背帶搬運

在短距離內快速移動生還者:

  1. 背對生還者站立。
  2. 將他的手臂放在你的肩膀上,並抓住他的手,這時對方的手應該在你胸前。
  3. 稍微向前彎腰將其抬起,直到他的腳離開地板。
 

兩人救援時

以手臂搬運

兩名救援人員合作,能更輕鬆的移動生還者。 身體力量較大的救援者,應定位在生還者的上半身,因為上半身比下半身重。

 

救援人員 1 - 搬運上半身

  • 蹲在生還者頭旁邊,從後面環抱他身體的上半部。
  • 把雙手伸到他的手臂下方,用右手抓住其左腕,左手抓住其右腕。
  • 交叉你的手腕,以便更穩固的抓住生還者。這樣可以將生還者的手臂和肘部拉得更靠近他身體,有助於他通過任何狹窄通道。

救援人員 2 - 搬運下半身

  • 蹲在生還者膝蓋當中,可以面對或背對生還者。
  • 抓住生還者雙腿外側的膝蓋。

接著,兩名救援人員同時站起,保持背部挺直,並用雙腿力量抬起。

 
 
小警告:如果救援人員將生還者抬到不平坦的區域,例如樓梯,救援人員需要轉向面對彼此。

多人救援時

毯子搬運法

使用毯子搬運法移動無法透過其他方式移動的生還者。 毛毯、地毯或折疊桌等各種材料,都可以用作臨時(急造)擔架。

為確保搬運穩定性,將需要四到六名救援人員,其中一名救援人員必須被指定為隊長。

 

抬起生還者

  • 在生還者旁邊放一條毯子,確保毯子的長度夠長,能延伸到生還者頭部下方。
  • 將毯子塞到生還者身體下方,並協助他移動到毯子中央。如有需要,使用滾木式翻身法,將他放在毯子上。
  • 每邊蹲下三個救援人員,一起將毯子邊緣捲向生還者,並抓出一個「把手」。隊長檢查每個隊員承受的重量分布是否平均,並確認正確的抬起位置。
  • 隊長喊:「數到三,準備抬起:一、二、三,抬起。」
  • 小隊成員同時抬起並站立⸺讓生還者身體與地面平行⸺並以其腳部為前進方向。

放下生還者

  • 隊長喊:「數到三,準備放下:一、二、三,放下。」
  • 小隊成員同時放下生還者,注意!需小心維持生還者的身體與地面平行。

拖拽方式

三種拖曳方式

毯子拖曳法
  • 把生還者裹在毯子裡
  • 蹲下並抓住毯子邊緣
  • 將生還者拖過地板
由肩膀拖曳
  • 蹲在生還者頭旁,從他肩膀下方抓住,利用前臂扶/靠住其頭頸部。
  • 保持膝蓋微彎,透過將腿伸直來抬起生還者的頭部和頸部。
  • 儘可能平穩的拖動生還者。
由腳踝拖曳
  • 蹲在生還者腳邊,抓住他腳踝外側。
  • 抬起生還者的腳,保持膝蓋略彎,伸直雙腿站起,。
  • 儘可能平穩的拖動生還者。
 
小建議
從下半身拖曳比從上半身拖曳更容易,因為上半身比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