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照護、恢復
第十二章 兒科病房照護
本章節將介紹提供安全的兒科病房照護所需的關鍵。照護可能是由未經培訓的人員(例如父母)所執行,但須有經過培訓的人員監督。
・ 病房照護的優先要點是控制疼痛、活動、傷口護理、營養和水分補充、感染控制、組織存活和心理社會照護。
・ 小兒每日應至少接受一次上述的優先重點評估
・ 「住院期間」的活動事項和生活步調,必須依照照護要點來安排
・ 出院時病情交接必須簡潔,但足以確保後續的照護與追蹤能順利進行。 |
在沒有兒科專科醫生的情況下,仍可以有高品質的照護,但這需要組織化管理、跨領域協調和對兒童需求的細膩觀察。
無論哪個專業的臨床醫生,只要在提供兒科護理方面最有經驗,都應擔任監督角色,並成為所有兒科問題的聯絡點。他們應確保所有兒童每日都至少接受一次評估檢查。
病房優先事項
對於經歷過爆炸傷與手術的兒童來說,有 7 個病房照護要點必須被落實在每日例行事項和重要活動中。
!此處缺圖片!
提供適當的疼痛控制
重要的是,要記住有許多因素會導致孩子感到疼痛和充滿壓力,包括對於不熟悉環境的恐懼、父母的負面情緒和陌生人的恐懼、針頭恐懼症、對自身傷害嚴重度的擔憂等。這些問題應該儘可能以非藥物的方式解決,包括父母與家庭成員的陪伴、遊戲療法和分散注意力的技巧。 |
應使用客觀和主觀的評分方法定期評估疼痛。
應開立常規的止痛藥,並根據需要,提供強效鎮痛劑給突發性疼痛。
關於疼痛控制的所有細節請參閱第 7 章。
處置過程的疼痛控制
兒童在經歷常規處置時,例如更換燒燙傷的傷口敷料時,可能需要被給予鎮靜藥物。短期的處置可以使用一氧化氮和氧氣的混合物,但較長時間的處置,又還不需要全身麻醉時,可以考慮使用鎮靜措施。這應該由具有進階兒童氣呼吸道處置技術和鎮靜經驗的醫生來執行。如果預期過程中不會產生疼痛,病人就較能忍受這類重複性的處置行為。
鼓勵患者進行早期活動
雖然臥床休息和避免過度出力是影響傷口復原和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但適當進行早期活動,通常是復原過程中更為關鍵的環節。
早期下床活動的例子包括:
- 深呼吸和咳嗽練習
- 進行動態的日常活動
- 增進關節活動度的動作
- 強化肌肉
- 行走時有助行器或拐杖等輔具可使用
有關於適齡的復健活動例子,請參見復健章節的第 158 頁。
留意傷口護理和敷料更換
不論傷口是來自傷害本身或是由後續手術衍生出來的,進行小兒傷口照護時,考量傷口復原階段與形成機轉很重要。
考量傷口復原階段
!此處缺圖片!
傷口復原的機制
!此處缺圖片!
傷口清潔
需要使用液體清洗傷口,並創造理想的傷口癒合環境。
清潔傷口的目標是:
- 移除可見的碎屑和壞死組織
- 移除敷料殘留物
- 去除過多或乾燥的痂皮與滲出物
如何正確清洗傷口:
沖洗是清潔開放性傷口較好的作法。建議使用針筒沖洗,以產生適當的壓力,讓破碎的死皮慢慢剝離。應謹慎使用紗布和沖洗棉棒,避免對新生組織造成機械性傷害;從紗布或棉花脫落的纖維,也會使傷口復原變慢。
- 操作過程須保持無菌狀態
- 不建議常規的將殺菌劑用來清創(僅用於受感染的傷口),不要試圖去除「正常」的滲出液。
- 減少對傷口的傷害
- 使用無菌的生理食鹽水或純水(最好加熱到 37°C )
- 皮膚和傷口清潔液應具有中性的 pH 值且無毒
- 避免使用酒精或丙酮等溶劑,因為它們可能會破壞組織。
敷料的選擇
傷口在復原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和治療。沒有一種敷料能適用於所有傷口,因此經常需要對傷口進行評估。
選擇敷料時需考慮:
- 無菌/乾淨
- 在傷口/敷料界面保持濕潤的環境
- 能夠控制(移除)過多的滲出物
- 不具黏性(例如:不會黏在傷口上)
- 保護傷口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 病菌屏障
確保足夠的營養和水分
受傷後有完善的營養補充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新陳代謝率已經很高的兒童。經歷重大創傷的兒童,代謝作用會處於分解期,這會減慢恢復速率;營養不足也會增加併發症發生率、死亡率和延長住院時間。儘早進食是有益的。如果腸胃道系統正常,可由此補充養分。
健康兒童的基本能量和蛋白質需求統整如下。參照建議量以估算患者的蛋白質與能量需求,可依病況做出適當調整。但請記住,病患在經歷創傷和手術後的營養需求會增加。
每日能量和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
!此處缺圖片!
- 兒童需要維生素、必需脂肪酸、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健康的兒童可以幾天不攝取這些營養素,但長期營養不良、胃腸道流失異常或需要長期營養支持的兒童,可能已經或即將處於嚴重的營養缺乏。
- 即使腹部沒有直接損傷,在任何形式的龐大壓力下或敗血症,都可能誘發兒童出現嚴重腸阻塞( ileus );腸阻塞的跡象,有從鼻胃管中反抽出濃稠深綠色的膽汁、腹脹和難以排氣。然而,與小腸塞住( intestinal obstruction )不同的是,腸阻塞不大會痛,且聽診時不會有腸音。
- 在腸阻塞時嘗試餵食,往往會使孩子感覺腹脹和嘔吐而痛苦,並使維持體液恆定更加困難。
- 小兒口渴時,即使鼻胃管持續引流,仍可給予澄清液體解渴。
- 一旦腸阻塞開始改善,應立即透過鼻胃管或鼻空腸管給予腸道營養,並應持續到孩子可以順利經口進食。
- 由於嬰兒的腸道還未發育成熟,所以通常只能給他們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而不是牛奶。
- 在缺乏兒童專用管灌品的情況下,1 歲以上的兒童可以服用成人配方。但成人配方的蛋白質濃度,是一般兒童所攝取的 1-2 倍。因此需要時,可以額外提供非蛋白質的熱量來源,例如以植物油(6.6 kcal/ml)或葡萄糖(3.4 kcal/ml)的形式給予。
寄生蟲
- 世界某些地區存在普遍性的寄生蟲感染,會造成患者營養不良,導致傷口癒合變慢。
- 蛔蟲( Ascaris Lumbricodes、common round worm )、絛蟲( Taniasolium、tapeworm )、蟯蟲( enterobius vermicularis、threadworm )是最常見的寄生蟲種類。
- 鉤蟲(鉤蟲病)生活在小腸上段,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
- 使用單劑量 mebendazole 治療寄生蟲是很好的方法。絛蟲必須以 niclosamide 治療。
水分補充
維持水分充足很重要。術後給予住院病患輸液治療是至關性命的。術後因未察覺體液或血液流失,或靜脈注射位置失效,將導致兒童嚴重併發症發生率或死亡率大幅上升。對經歷重大手術的兒童來說,以輸液矯正生理數值和維持身體恆定幾乎必不可少。
確保靜脈留置針位置正確和固定良好至關重要:
- 選用住院期間可長時間留置導管的靜脈
- 謹慎固定導管與設置輸液套組
- 可使用膠帶或黏性敷料,把靜脈導管的翼部或膨大部分固定在皮膚上,但須避開脆弱的皮膚區塊。
應謹慎觀察和記錄體液恆定(24 小時的輸入/輸出平衡,計算包括透過尿液、手術引流管、鼻胃管以及無知覺的體液流失)
維持體液總量
・ 所有給予兒童的輸液都應依照他們的體重計算,並有明確的處方開立。
・ 儘可能使用幫浦系統或滴定點滴套給予輸液,切勿讓輸液未經控制輸注。
・ 不要用 5% 葡萄糖輸液維持體液總量
・ 切勿在復甦兒童時使用低張或低鈉輸液 |
該給予多少容量?
維持兒童體內所需水分的輸液量,可依體重來計算每小時的輸注速度。兒童通常需要:
・ 前 10 公斤,每小時給 4 ml/kg
・ 10-20 公斤,每小時給 2 ml/kg
・ 而後每增加 1 公斤,每小時再多給 1 ml/kg |
因此,
・ 10 公斤的孩子需要(10×4 ml)= 40 ml/小時
・ 20 公斤的孩子需要(10×4 ml)+(10×2 ml)= 60 ml/小時
・ 30 公斤的孩子需要(10×4 ml)+(10×2 ml)+(10×1 ml)= 70 ml/小時 |
根據排尿量調整輸液補充量,並將鼻胃管和傷口引流管等流失的水分加入計算。
要選擇哪種輸液?
下列輸液適用於電解質正常的兒童體液維持:
- 0.9% 氯化鈉搭配 5% 葡萄糖
- Plasmalyte
- Hartmann's solution(乳酸林格氏液)
0.45% 氯化鈉搭配 5% 葡萄糖的溶液可用於維持體液量,但它必須與復甦用輸液分開儲藏,並避免放置在急救區。5% 葡萄糖不適合作為體液維持。
嬰兒(一歲以下)屬於發生低血糖的高風險群,建議給予 10% 葡萄糖搭配 0.45% 氯化鈉溶液,並檢驗相關數據。
從鼻胃管流失的體液應以生理食鹽水(0.9%)搭配 20 mmol/l 的氯化鉀補充。
電解質
・ 永遠不要讓孩子出現低血鈉
・ 維持血漿鈉濃度在 135-145 mmol/l
・ 維持血漿鉀濃度在 3.5-5.0 mmol/l |
假如情況許可,接受輸液治療的兒童,每日應該都要測量體內的鉀、鈉、尿素和肌酐數值。
前 24 小時的輸液通常不需要添加氯化鉀,但之後可以給 20 mmol/l。同時應該根據電解質數據進行調整。
兒童的血漿內鈉離子濃度應維持在 135-145 mmol/l,鉀離子濃度應維持在 3.5-5.5 mmol/l
!此處缺圖片!
預防/治療感染
爆炸傷患者的體內會產生強烈發炎反應,因此會不可避免的出現發燒和發炎指數( CRP )升高。如果白血球數值( WBC )上升,請審慎評估感染狀況。如果醫療資源允許,可考慮每兩天監測一次前降鈣素( PCT )數值,區分患者是真的有感染,還是由於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 SIRS )或創傷造成的發炎反應。照護者至少要留意心率與呼吸頻率是否增加、體溫有無急遽上升等,這可能是潛在感染發生的徵兆。
有許多地方可能成為感染病灶。每日應檢查以下部位,確認是否有感染的證據:
- 所有的傷口
- 輸液套管和中心靜脈導管*
- 傷口和胸腔引流
*任何不明原因發燒的孩子都應該移除中央靜脈導管。它們不應常規的留置在原位超過 10 天,並且絕對不要超過 14 天。
若缺乏留置的必要性,應立即移除所有周邊血管通路、導尿管和傷口引流管。
如果兒童出現發燒症狀,請考慮下列可能的感染來源:
- 胸腔 ─ 如果有呼吸窘迫的證據,應進行胸腔放射檢查。
- 尿液 ─ 尤其是插入導尿管時
- 所有傷口、引流管和輸液管路
- 中樞神經系統:腦膜是否破裂
- 胸腔內/腹腔敗血症
- 肌肉骨骼
三個月以下的幼童若發燒達 38°C,應給予抗生素,並檢查是否有敗血症。 |
所有爆炸傷患,必須確認體內是否對破傷風有免疫力,並依指引處理易感染破傷風的傷口。
在爆炸後,特別是暴露在源於自殺式攻擊和大量傷病患造成的汙性碎片後,最適當預防血液傳染性疾病的臨床指引如下:
!此處缺圖片!
根據當地政策或建議給予抗生素。如果沒有的話,爆炸傷的抗生素可以使用 co-amoxiclav,腸穿孔的兒童將需要使用 metronidazole。
預防皮膚破傷和壓瘡
對於長時間不能移動或無法進行早期下床活動的兒童來說,確保皮膚無破損、且不產生壓瘡非常重要。
支持心理和情緒的健康
遭受重大創傷的兒童(及其家人),很可能在事件發生後的幾天、幾週、幾個月、甚至幾年,需要強大的心理支持介入。在病房中,尋求心理學家、社工師和其他醫療人員的幫忙可能很重要,在可能的情況下,他們可以和孩子及其家人一起處理事件對心理及情緒造成的影響。
親近的家人朋友可以提供有用的支持,但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更正式的復健和諮詢扮演重的角色。此外,還需要考慮兒童的保護需求,特別是關於兒童的安全,尤其是在出院時。
出院流程
患者出院時,須在記錄表上撰寫:
- 入院和出院的診斷
- 住院過程的摘要
- 關於進一步處置的說明,包括開立的處方藥物。提供患者一份包含上述資訊、回診的細節,以及家屬能正確理解患者出院後所需的照護事項。
請參閱第 156 頁附錄 12D 的出院摘要範例。
兒科早期警示評分
・ 兒童失償通常是晚期且災難性的徵兆,失償的早期跡象常被忽略。
・ 常規使用生命徵象評分系統,能幫助臨床醫師察覺狀態是否正在惡化。 |
應定期量測與紀錄兒童的生命徵象,以趨勢圖呈現生理狀態的變化。兒科照護中的常見失誤,是未能識別病情惡化,而導致災難性的結果。常規使用生命徵象評分系統,將能夠及早識別狀況惡化的兒童,並進行必要的醫療介入。以下為實施 PEWS 評估的建議頻率。
在緊急情況下,以每 15 分鐘至少評估一次為原則,但可依主治醫師指示增加頻率。
術後階段:
- 最初的 4 小時,每小時評估一次
- 隨後在最初的 48 小時調整成每 4 小時評估一次
- 根據 PEWS 表格和主治醫師的指示執行後續處置
兒科早期警示評分( PEWS )
PEWS 是一種生命徵象評分工具,能凸顯兒童病況的惡化跡象,並讓照顧者知道何時該提高照護層級到讓醫師介入。每次測量生命徵象時,可以使用以下的年齡特定表格計算 PEWS。然後,依分數採取下一步行動(參見行動表)。照顧兒童的人員,也應基於臨床判斷提高關注程度,無論病人的 PEWS 分數如何。兒童照護者應該根據臨床經驗對病情提升警戒,而不是完全靠患者的 PEWS 分數判斷危急程度。
PEWS 行動表
!此處缺圖片!
0-12個月小兒 PEWS 計算表
!此處缺圖片!
1-4歲小兒 PEWS 計分表
!此處缺圖片!
5-11歲小兒 PEWS 計分表
!此處缺圖片!
12歲(含)以上小兒 PEWS 計分表
!此處缺圖片!
敗血症
出現異常生命徵象
(第 27 頁)的兒童,須研判是否為敗血症。如果產生懷疑,請及早開始治療。
疑似敗血症應變流程
!此處缺圖片!
兒科敗血症組合療程
!此處缺圖片!
藥物表的基本配置 每個部分都可以被複製和延伸使用。
!!!此處缺多張圖片!!!
第十三章 復健
發生在兒童的爆炸傷常需要大量復健,如果不從病患復原初期階段就開始復健,可能會嚴重降低內科或手術的效果。在發生衝突的地區,及早進行合適且持續性的復健,將會是巨大的挑戰。常見問題包括:
- 炸傷最常導致多重創傷,使復健初期的問題更加複雜。年幼的兒童特別容易出現頭部和胸腔相關的傷害,而某些戰爭遺留的爆炸物(如:集束彈藥)的存在,會增加兒童上肢受傷的可能性,因為它們會被孩童誤認成玩具或有趣的物品。
- 兒童通常與家人或朋友一起受傷。這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影響和防衛心,必須同時以醫療照護和復健來解決。處理受傷兒童的苦痛,應該是優先事項。
- 衝突導致人口流離失所,爆炸會摧毀無數家園,這意味患者可能被送往不確定的環境、能取得的資源是有限的。了解孩子離開設施後,可能去哪裡及如何追蹤至關重要。
- 對於正在爆發衝突的地區,當患者人數眾多或有安全疑慮時,病患的住院時間通常會減短,後續回診也會變得很困難。能提供持續復健的工作者可能很稀少。在無法回診的情況下,可能需要將病患建檔,以便日後追蹤。
- 與成人相比,兒童需要不同的復健方法,針對各種傷害會有其特定的兒科臨床考量。本章內容列舉了一些兒科復健的基本要點。
- 取得兒科專用設備(如:輪椅、拐杖、矯形器和義肢)的途徑通常很有限。兒童使用的輔助設備,必須是可隨著孩童成長而能定期調整的。存有一定數量的兒童專用設備,或是與留有庫存的組織建立聯繫至關重要。
- 在某些情況下,因受傷而導致殘疾的兒童可能會處於社會劣勢,導致他們無法上學、被迫留在家中,以至於無法工作或晚婚。初期由家人陪同上課,和同儕團體聯繫取得支持,可減輕這類狀況。
建議以團隊方式幫爆炸傷的兒童復健:
- 如果可以,請將復健專業人員納入急性期的照護團隊裡。邀請復健專業人員參與溝通會議,可使臨床團隊制定的照護計畫對兒童更有幫助。
- 了解所在地區有什麼復健資源可用,並建立直接轉診的途徑。
- 儘量保有少量基本的兒科輔具庫存,如:拐杖和輪椅。能提供或轉介客製化夾板和矯正器,是對病人較好的作法。
對復健照護提供者的建議:
- 復健應儘早開始,在可能且適當的情況下,將家人或照護者一起納入。
- 每個兒童遭受爆炸傷的形式和影響都是獨特的。因此,必須先對兒童進行全面性的評估。全面性的主體評估,對治療和出院計畫很有幫助,評估應著重在孩子的個人情況,包括他們喜歡做的事、是否就學中、家裡有誰可照顧他們、出院後是否有地方可去。儘可能詳盡記錄患者的資訊,避免反覆詢問病童和家屬類似問題。與醫療團隊合作,了解完整的醫療病史,以及任何已制定的限制和預防措施。
- 一般客觀評估,必須包括疼痛、水腫、動作範圍和功能。
- 在開始治療介入前,必須做好疼痛控制,儘量減少孩童的痛苦程度。疼痛控制的方式,應綜合適合該年齡層的注意力分散、放鬆技巧,以及醫療團隊計畫商定的止痛方式。
- 很重要的是,要誠實回答照護者與孩子所提出的任何問題,旨在強化他們的意願,讓他們願意參與治療並建立信任。
- 確保治療手段是適合該年齡且有效的,並基於孩子興趣。應儘可能多使用有趣、以遊戲為基礎且不冒犯病人文化信仰的活動來進行治療。
- 對處於疼痛或哀傷中的兒童使用分散注意力的技巧。一些看似簡單的東西,能為病人帶來很大的幫助,如:泡泡、玩具、電影、手機或平板裡的遊戲。
- 確保治療區對兒童來說是友善的,讓他們可以方便獲取玩具、書籍等物品。
- 如果情況允許,可透過遊戲、活動,讓年齡相仿的兒童一同接受治療,與讓其他孩童提供同儕心理支持。
- 花時間教育兒童照護者關於病童的傷勢,讓他們能向孩子傳達合適的資訊。
- 與孩子及其照顧者保持密切合作,設定可以共同努力達成的合理目標。
- 試著誠實的對患者家屬說明復健後的實際狀況。
- 如果必要,請儘早為患者安排轉診,並且向病童的照顧者提供照護指引,讓他們可以帶往任何後續追蹤的醫療機構。出院前,確保已擬定出健全的後續照護計劃。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請定期將孩子帶回原本的醫院回診並獲得建議。
- 建立與更新需要長期回診的兒科患者名單及其聯繫方式,方便其他醫療工作者追蹤。衝突爆發中可能無法提供醫療服務,不過一旦戰火停歇,這些醫療服務可能可以快速提供。在缺乏國家機構的情況下,常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提供者可能有 Humanity and Inclusion、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ICRC )和 Christian Blind Mission( CBM )。
各年齡層適合的復健活動
!此處缺圖片!